相信很多家长都和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的书包一样烦恼:
试卷、纸张随意折叠,课本也涂鸦得破损不堪。这位妈妈一边翻,一边把儿子的书本、卷子扔在地上。当她翻开儿子破烂的课本后,居然在封面背面上看到一句话:“目标是清华和北大”!
再一看儿子还在翘着二郎腿咬笔杆,这位妈妈嘲笑道:
她还说:因为这小孩吧,平时就一点都不听话,目标还这么远大。
最后配的文案:“你要是能考上清华北大,你老娘我就围着镇子裸奔一圈!”
虽然很多家长看了都觉得很搞笑,甚至有很多家长模仿拍摄了同类的视频,但很多年轻网友坐不住了:
“我妈也总说,反正你也做不好,然后我索性就不做了。”
“我儿子书包倒出来也差不多这样,但和他在班里第一名不冲突。”
“这样的嘲笑。我会记一辈子。”
对于父母来说,这只是脱口而出一句嘲讽的话,但他们没意识到,这种语言上的打击,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深。
央视《心理访谈》有一期《啃老十年的背后》节目,其中有个女孩,大学毕业10年了,却理直气壮呆在家里啃老。
面对记者,她激动地指着母亲控诉:“不管我做得怎么样,她就只知道泼冷水。”
女孩的记忆当中,父母永远是那么毒舌:
妈妈想用激将法让女儿能把事情做好,却没想过,习惯性的“刀子嘴”,对于孩子而言,几乎是一种精神虐待。
久而久之,女孩越来越不自信,慢慢得上了心理疾病,她无法正常和人交流,只能被迫在家呆着。
小时候妈妈说她“成不了事”,长大后真的应验了。
生活中很多父母像这位妈妈一样,喜欢用“打击式教育”对待孩子。
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,喜欢会说:“不要骄傲。”
当孩子遭遇失败时,又会说:“我说什么来着,现在怎么样?出问题了吧!”
父母随口的一句话,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:无论我怎么做都不能让你满意。
最后的结果是——孩子真的放弃了努力。
心理学教授洪兰发现,人的大脑会受到外界语言的影响,会慢慢变成观念,引导行为。因此她提醒教育者:“不能骂孩子是猪,每天都骂他是猪,他最后就会变成猪。这叫自我实现。”
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贬低和吼骂,否定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的当下,而是孩子的一生。
有很多从小成绩不好的孩子,因为家长的话改变了人生。
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:
上幼儿园时,老师对妈妈说:“你的儿子有多动症,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,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。”
妈妈却告诉孩子:“老师表扬你了,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,现在能坐三分钟了。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,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。”
上小学,老师说:“全班50名同学,你儿子第49,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。”
回到家,妈妈对儿子说:“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。他说了,你并不是个笨孩子,只要能细心些,就会超过你的同桌。”
上了中学,老师断定他上不了重点高中。
妈妈回家告诉儿子: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。他说只要你努力,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。”
高中毕业了,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后,儿子把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交到妈妈的手里,突然就大哭起来,边哭边说:“妈妈,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。可是,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。”
还有微博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:
“小时候,我学习能力差,学什么都很慢,理解力也不是很好。小学的东西很简单,大部分人同学都能考满分,我几乎没考过满分。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。”
但就算是这样,每次考试回家,妈妈一次都没有骂过她。
好几次,她很难过地问妈妈:“我是不是真的很笨?”
妈妈是这样回答她的:“锅越大,开水就越慢。他们的锅小,所以很快就开了,但是你的锅大,得慢慢开。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,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!”
女孩在妈妈的鼓励下,最终考上了人民大学。
她骄傲地说:“老妈做过很多非常厉害的事情,但我觉得这就是她做过最厉害的事情了。”
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,在孩子尚未成熟的心中,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,因此父母的认可或者否定,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。
经常鼓励孩子,孩子内心会有巨大的满足感,这种满足感会转化为动力。
鼓励、赞赏孩子,唤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认同感,他才会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进。
让我们一起做善于夸奖孩子,发现孩子优点的家长吧!
你的认可,可以给孩子超乎想象的力量!
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家孩子的优势劣势在那里,可加入心晴会员。
成为会员后,将有国六智慧测评助你从多元智慧、潜在性格、身体健康等多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,更有专家亲自为你的孩子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,轻松育儿,从今天开始!
还想了解更多科学育儿经验,记得关注我们!
TAG: 鼓励孩子
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所得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如需转载本站内容,请联系申请。维护创作者权益,人人有责!